最近正支援一本書。在精力用盡,一心想休息的時刻繼續工作,除了調整心態,繼續壓榨體力,有點辛苦之外,在編輯過程中,真的給了我很奇妙的體驗。
這本書當初國外只給了一章試閱,看了以後覺得中等,不特別突出,主編鑑於今年這類型的書不多,在英鎊最高的時候出了一個挺高的價錢買下。後來書稿似乎一直難產,連書名也改了,千呼萬喚終於拿到手時,有點恍如隔世之感。
當時手上的書剛好告一段落,去看印的回程在公車上快速翻閱,看完整個人傻眼。書中的主人翁也太倒楣了吧,從早上醒來到夜晚上床的這段時間,無時無刻不身陷險境,一下子睡太遲,一下子公車下錯站,會議跑錯房間,任何想得到的倒楣事,都集中在一天發生。太令人沮喪了。
在這個景氣低迷,大家一片愁雲慘霧的時刻,誰要看這麼雖小的書啊?我上網看了書評,大約都說,看簡介覺得很受吸引,拿到書後幹聲連連之類的。很焦慮的跟主編說明,但主編老神在在,不以為意。只好把停止出版,認賠殺出,以免之後賠更多的話吞進肚,開始發譯。
譯稿回來後,因為編輯工作例行調整,由同事接手。原以為跟它就此揮別,但因為老譯者過於油條,譯稿需要修飾的地方太多,離出版的日子迫近,我又支援一小小部分的稿子。看稿的時候反而受到吸引,原著沈悶的述事風格,由譯者一貫嬉笑怒罵的輕鬆筆調取代,看起來輕鬆很多。
譯者的語氣就是倒楣不起來(要感謝不揣摩作者語氣的譯者嗎?XD),雖然翻譯要改很大,但整體文字看起來,卻是有精神了,有點像種苦瓜得甜豆一樣。就這樣,我編著稿子,竟然心情愉快了起來。
所以,這個故事是在告訴我們:事情總有轉圜的時候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