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

窮得只剩下志氣




臭豆腐小販之子 苦讀開律師樓




看到這則新聞時,因為地緣的關係,有特別注意了一下。看到主角的爸爸是賣臭豆腐的,更是留心仔細對照一下時間點,因為常來我家附近賣臭豆腐的,很久沒來了,很怕得癌症的是他,那麼好吃的臭豆腐就成了絕響了。順帶一提,因為我們都喜歡這沿街叫賣的臭豆腐,還曾跟他要電話,想跟他預定,但被婉拒了。又因為我家對面鄰居賣起鹹酥雞來了,很有職業道德的他,就益發不好意思來我們這條街,常常我們得豎起耳朵,一聽到叫賣聲就拿起錢包往外衝,甚至騎機車狂追,才能一飽口福。家人還曾經騎機車在路上亂逛,希望能有個巧遇,好帶好料的回家。



這以上都不是重點。



看到這個26歲男生的故事,其實是很受震動的,當你的生命沒有選擇,沒有回頭路,人生只能往前,會是什麼光景,真的能這樣努力,心無旁騖,不貪看路旁風景,盡全力的往前跑嗎?



小男生從小住在三重有名的風化區豆乾厝,這地方沿淡水河邊,房子狹小,巷道狹窄,遠遠透露出奇異的燈光,門前有倚門賣笑的小姐,有沿街拉客的三七仔,有早安晨跑跑進去小房間「健身」的各種男子。大家都知道那是什麼地方,誰是私娼,誰在拉客,但只有警察不明白。這個地方在我的印象裡,就是幽黯、潮濕、寂靜的髒亂,我沒有想到這樣的地方,也能有這樣的人,這樣的故事。



從小打羽球的孩子,每天六點就要出門到學校練球,但老師說讀書才有前途,所以就算到外地訓練,也會帶書本趁空檔溫書。因為運動員的訓練,所以對任何事情都是全力以赴:比賽就是要求勝,所以,人生也是。



他喜歡看名人傳記,也許是因為真實生活裡找不到楷模,在成功人士的傳記裡,他找到慰藉,也找到力量,彷彿也找到生命的出口。每天晚上要幫爸爸收攤然後繼續讀書,天氣太熱要在鐵皮屋頂上灑水才能靜心,餓了就吃沒賣完的臭豆腐充飢。這樣的孩子,高中時為了學校的六萬元獎金,選擇直升三重高中,然後以同樣的精神繼續苦讀,大學考上台大法律系,是學校至今唯一的紀錄。



他在回校演講時告訴學弟妹,要努力打破社會階層,而讀書是唯一的途徑。什麼是社會階層?他說:你到三重光興圖書館(這是離豆乾厝最近的圖書館)前看往來的人,然後到台北信義區看看那些人,你就知道什麼是社會階層。



擺脫貧窮,奮力向上是他畢生的目標,但貧窮也是他的養分。他說,小時候跟同學去吃小攤子,同學因為看到老闆端菜時手指頭伸進菜裡,而不敢動筷吃。當時,他就知道他與他們都不同,他能吃別人不能吃的苦。他告訴學弟妹,世界上沒有適當的壓力那回事,要承受爆炸性的壓力,才能成功。



努力想打破社會階層的他,也逃不過老天的一再捉弄。大三準備律師考試時,爸爸竟然診斷出癌症,要讓爸爸能看到他成功,他只有一次機會,但再怎麼努力,只來得及讓爸爸知道他站在成功的門檻上了。拿到執照那一天,他爸爸說人生沒有遺憾,當晚含笑而去。爸爸過世一個月,媽媽也罹患癌症,淚水灑在狀紙上,但人生依然只能繼續奮鬥往前。



26歲了,大學畢業,進了研究所,也開業了,白天執業,晚上教補習班,月收入破百萬,終於幫家人換了大房子,也生平第一次,在家裡吹到冷氣。似乎要苦盡甘來了。這個真實故事其實很復古,像是三十年前的台灣人奮鬥史重新上映。現在身陷囹圄的陳前總統,當年也差不多是這樣走來的,步伐驚人的相似。



努力奮鬥的人生,是我們一向稱許的,但這樣緊繃的人生,以推拒所有享樂,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畫出了一道永保安全距離的鴻溝,讓人悵然若失,在高興之餘。

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

暫且不能小團圓

在報紙上看到張愛玲的舊作《小團圓》出土,心裡真是五味雜陳。



我喜歡張愛玲,皇冠出版的張愛玲書,我幾乎全買了,也順帶連那妖裡妖氣的胡蘭成的書也買了,水晶講張愛玲的書也有,各式較有水準的張評,除了唐文標那本《張愛玲雜碎》因為早已絕版外,大概都備齊了。但張愛玲過世後出版的作品,我完全提不起興致去買,所以《對照集》是我最後蒐集的一部張愛玲作品。我想到張愛玲說,看到舊文被人挖出,就不僅齒冷,深吸一口氣,猛搖頭覺得不好。我想,那種感覺跟穿著睡衣蓬首垢面,被記者侵入家裡猛拍照的感覺一樣。



這一輩子,我當張迷的時間,比不是張迷的時間久。但對張愛玲,完全不是一見鍾情那回事。小時候,我的讀書品味完全跟著姊姊們走,姊姊喜歡琦君,我也跟著看琦君,姊姊帶回來瓊瑤小說,我也在小學四年級就把瓊瑤的小說完全看完。二姊的老師推薦他們看張愛玲,我也順帶一起看,但二姊帶回來的第一本作品是《張看》,這連張愛玲自己都覺得寫的不好的小說,也是人家把舊文章找出,他只好接受,重新整理出版,寫得真是壞,但也沒辦法改了,他說。



我在琦君的好人世界裡長大,在瓊瑤夢幻般的世界裡幻想,張愛玲那小奸小惡彷彿看透一切的荒涼,讓我不習慣極了。不習慣,但震撼,張愛玲的文字好極了,那文字構成的世界把我吸了進去,後來一本一本買,反覆的看,整個少女時期,就是張愛玲這個孤獨且寂寞,又希望受到世人矚目的怪癖女生陪我度過的。



張愛玲說的每個故事,都帶有一點傳記色彩,也許是目睹的家庭故事,也許是聽來的家族繁華,但張愛玲雖然涉身其中,但並沒有沾染,把整個紅塵往事,剔透的雕出,他像仙女一般,把其上的灰塵,輕輕吹去,留下一股愛憐。但《小團圓》不同,他是張愛玲自己的故事,我在報上讀一點點,就極受振動。張愛玲真的想要把這作品公諸於世嗎?我不知道。



晚上特別去書局找書,拿起來一翻,竟一陣鼻酸,翻到在美國墮胎的情景,那未完全成形的小嬰兒在馬桶裡載浮載沈的描述,更是震撼。張愛玲對朋友說,我在裡面對自己也不客氣極了。是的,是這樣沒錯。



我還是把書放下,幾分鐘光景,這一落書已經快見底了,但我還不忍心,跟這樣的脂粉未施的張愛玲,唐突見面。也許,要等我做好心理準備,再見,張愛玲。